快马加鞭稳住经济大盘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5-27

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那么如何看这些政策措施?

 

一揽子政策措施

5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33项措施亮点颇多。比如财政及相关政策方面提出,“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金融政策方面提出,“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并对部分贷款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稳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提出,“保障货运通畅,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加上此前的1000亿元交通物流行业再贷款,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疫情对交通物流行业的负面冲击。促消费和有效投资方面提出,“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保能源安全方面提出,“再开工一批水电煤电等能源项目”。保障基本民生提出,“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

措施

内容

财政及相关政策

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加大扩岗补助等支持。各地要加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房租等支持。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

金融政策

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

稳产业链供应链

优化复工达产政策,完善对“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客货运司机等在异地核酸检测,同等享受免费政策。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制定便利外企人员往来措施。

促消费和有效投资

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加大以工代赈力度。

保能源安全

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加快办理保供煤矿手续。再开工一批水电煤电等能源项目。

保障基本民生

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视情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数据来源:网络,泰舜投研整理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各部门在稳经济大盘这个大局面前都有责任,要有更强的紧迫感,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举措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为加大实施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

 

方向与支持

总结来看,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稳投资,其中重点方向是稳基建。33项措施提及要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同时还要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还有铁路建设。此外还提及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

其二是促消费,其中重点方向包括汽车和房地产。33项措施提及,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际上自从4月份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多地城市不同程度的解绑放松,央行也通过降低首套房房贷利率下限20个基点和大幅下调5年期LPR利率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刚需的房贷压力。

其三是稳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客货运司机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33项措施从留抵税、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社保缓缴、社会救助和保障等多个角度支持市场主体,帮助居民家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渡过难关。

从永久收入假说的角度分析,汽车、房地产等耐用品的消费与大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密切相关。只有在预期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大家才会有动力购置。而且房地产市场“追涨杀跌”现象也十分明显,在房住不炒的预期下,老百姓对房价上涨预期已经有所下滑。从1-4月的房地产销售情况看,房地产销售回暖仍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此外,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已经失去的消费特别是服务业消费可能难以报复性恢复。因此在预期转弱的情况下,依靠消费发力来稳经济难度较大。

因此最为值得期待的还是稳投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大,借助投资乘数的作用,可以对经济起到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33项措施中特别提及,“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如此可以将稳投资与稳市场主体结合起来,从而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稳经济的主要支持来自财税和金融政策。如促消费方向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稳投资方向的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但是这些支持也不是无限的,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制约。

比如财政收支方面,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滑,预计这一影响将在年内持续存在。收入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财政支出,4月财政支出同比下降2%。此前多次会议提及增量政策工具,市场较为期待的是特别国债。但当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已经由人大会议审议,修改财政赤字规模或发行特别国债还需要立法机构的批准。

比如金融支持方面,虽然监管层多次开会,鼓励金融机构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但是仍有大量的资金淤积在货币市场,并没有真正投入实体经济。当前已经不是计划经济,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还需要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政策展望

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表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稳增长政策和配套细则出台。

财政政策方面,专项债和增量工具将是发力焦点。今年年初到5月23日,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67万亿,距3.65万亿的全年目标仍有近2万亿的差距。预计后面几个月市场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政府债供给压力。5月25日,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文件要求重点盘活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旅游、新型基础设施等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文件还提出,要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发展基础设施REITs、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积极推进产权规范交易,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挖掘闲置低效资产价值,支持兼并重组等其他盘活方式。

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发力点正从“宽货币”向“宽信用”方向转变。虽然货币政策的宽松取向暂时不会改变,再贷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

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会议强调,金融系统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5月26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方面: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的动力;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夯实能贷的基础;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的水平。

至于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向,由于金融机构的策略趋同性,中高等级信用债仍将继续拥挤,资产荒也会持续一段时间。至于城投债,如果供给不能放量的话,当前的利差仍将维持低位,弱区域也将迎来部分配置资金。对于地产债,随着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持续推进,中高资质民营地产债逐渐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对于弱资质主体,信用风险仍是很高。对于产业债,受益于稳增长的基建产业链、能源产业链,以及发展前景向好的光伏新能产业债将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