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万众瞩目的中美元首会晤在微笑中正式开启,拜登特意换了一条红色的领带,近4小时的超长会晤,也让79岁的老爷子撑到了美国时间凌晨以后。
此次会晤,对中方划出的台海红线,拜登并没有采取国务卿布林肯的表态,而是延续之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对外口径,明确重申了一系列的承诺,包括不支持“台独”。
我愿明确重申,美方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乔.拜登——新华社
根据公告,会议是“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近四个小时的会谈没有务虚,而是取得了切实的成果,足以向世界发出“强有力信号”,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造福两国与世界人民。
此次会晤是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有利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加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造福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新华社
在格拉斯哥各国都做好了大会草率收场之际,中美两国悄然达成了气候协议,在台海问题剑拔弩张之际,中美两国联合宣布推动关系重回正轨。
这一天,美国签署了新基建法案,中国公布了决议,两国宣布在新冠肺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将携手并进。尽管会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两国关系的总体格局,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依然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晤,它折射出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未来一系列会议与共识的推进,一个新的时代或许正在悄然开启。
中美双方的必答题
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毫无疑问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且,在很多问题上,可能没有之一。
从一方面说,无论是应对新冠疫情、抗击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还是在疫情后必然出现的全球经济波动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都需要中美进行合作。
从另一方面说,中美两国拥有庞大的实力,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如果两国陷入冷战,或者是所谓“新冷战”状态之中,对于全球来说是一个灾难。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多次提出,希望中美之间不要打“新冷战”。在这次会谈之前美方就频频抛出一个概念,说中美之间要管控分歧,但事实来看,美方就是想挑事儿,负责制造分歧。当中方进行反击的时候,美国就蹦出来说要管控分歧,意思是我可以撩你你不能撩我,你不能反击。
这显然不对,中美双方的矛盾和分歧既要进行管控,也要正面面对和客观评价,然后建设性地进行管控,避免让它构成对全球的威胁和伤害。毫无疑问,这就是中美之间要完成的共同使命。
习主席曾在9月10日应约与拜登总统进行通话时指出,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但是,做好这道必答题并不容易。尤其是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尽管拜登总统在会晤时明确重申,美方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但美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其政策立场,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有人在网上总结,自从进入2021年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波动很大。那么,什么时候是中美对话的好时机呢?就是当美国国内宏观经济数据出来的时候,美国的态度就比较积极。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数据显示通货膨胀、就业率、劳动参与率、经济增长成问题,以及国内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翻车”。
这些问题光靠美国是肯定解决不了的,还需要得到中国的合作,但是如果美国在需要合作的同时,还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话,那是绝对不可取的。
当然,要想教会美国这个道理是不太容易的,期间,中国以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坚定平和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此次峰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的。
实力天平的变化
今年3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了上任以来的首场外交政策演说,把应对中国挑战列入8大优先工作。林布肯认为,美中关系会在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须敌对时敌对。其中的共同点是美国都要从强而有力的立场应对中国。
半个月后,在安克雷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对布林肯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要中国如何如何。中国不吃这一套。
这次会晤,中方是早上,美方是晚上,外媒也在强调一点,会晤是拜登提出的要求,这体现出在解决中美关系问题上,主动和被动的态势开始变化。
现在,中美关系正处在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上。两国是合作共赢还是走向冲突对抗?这是中美元首会晤首先要解决的方向问题。
之前,特朗普政府采取了非常不负责任的恶劣做法,给中美关系造成了极为严重、堪称中美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损害。新一届美国政府承继了特朗普“全面竞争”的思维,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但中方明确提出,要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就不能简单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在“全面竞争”的思维下,白宫依然认定中国要挑战美国霸权,这是很严重的战略误判。不过,和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回归了多边主义,意识到中美如果不断对抗、走向新冷战,对两国关系和世界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但美方还抱有一种幻想,既想在主权和发展等核心利益上打压中国(如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等),又想在一些议题上寻求中国合作(如气候问题等)。这是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凸显的两面性。
在此次视频会晤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新时期中美相处应坚持的三个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也是明确告诉美国:由美国单方面定义中美关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美未来必定要进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时代。
尊重,需凭实力争取。
美方示弱不仅是我方军事实力足够强大,也是因为其赫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离不开中方的强大制造业。不可思议的现实是,一旦少了“Made in China”,就连纽约、洛杉矶等一线城市的超市都会出现缺货断供的情况。
中方也清楚无误地向美方表明,我们具备在核心利益上绝不妥协的意志决心,会为了历史使命毫不犹豫地选择正面对抗。
即便是在这次处于弱势的芯片、高科技产业封锁中,中方反馈给美方的信息也是:一旦彻底实施技术封锁,中方必将举全国之力打破技术屏障。那么,终有一日,美方未来可以摆上台面的筹码又会少一大堆。
综合以上种种,美方才决定采纳“和平竞争而非全面竞争”的态度。毋庸置疑,这是一种低头
结语:百年崛起的象征
元首外交有“把舵定向”的作用。一个强者的低头,不仅会丢掉一些既得利益,更重要的是,会丢掉一些跟班小弟的认可和追随。这一态势会在未来几年变得越来越明显。
时间的天平站在我们的一边。
在这个意义上,中美元首的视频会晤,不啻为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象征。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百年中国历代精英的梦想。
一百年前,中国四分五裂,国家版图之内,是帝国主义星罗棋布的势力范围和国中之国。
一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终于崛起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曾经的租界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的外国驻军再无痕迹,曾经被列强支配的河道、铁路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曾经西方控制的海关已成历史。
2015年,随着南海部署的推进,中国再次主宰了自己的南海,击倒了曾经的西方支配权,这是自郑和下西洋之后600年来的第一次;2020年5月,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公布,中国消灭了西方列强在这片大陆上所有的影响力,真正光复了最后的“租界”,这是自16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窃据澳门之后的第一次。
事实上,伟大的巨龙已经苏醒,当他睁开双目,并下定决心从帝国主义手中拿回祖先的遗产之时,历史的方向就已经改变。在历史的角逐中,他终将展现出真正新强者的雄风和豪气——这不仅仅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是中国文明的重现辉煌。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华夏崛起以来最强大的时代和与之对应的最好机会。时代舞台的沧桑变化,其中的点滴,都是足以成就无数人的惊涛骇浪。
请仔细想想,凡你所能想起精英与大佬,哪一个不是时代的幸运儿?哪一个不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会晤开始前,共和国的清晨,旭日东升。
会晤结束时,美利坚的午夜,繁星点点。
这,便是天赐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