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事件再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21

昨天,媒体报道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已开始出售其从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接手的债券,以收回为拯救这两家倒闭银行的储户而付出的成本。硅谷银行(以下简称SVB)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随着事件逐渐平息,这一事件有何启示?


美联储的证词

2023年3月28日,美联储负责监管的专职副主席Micheal Barr出席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硅谷银行破产问题举行听证会。

会上Barr表示,SVB之所以倒闭,是因为银行管理层未能有效管理其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并遭受了未投保储户的毁灭性意外挤兑。一方面,在存款大幅增长时,该行将存款投资于长期证券,但银行没有有效地管理这些证券的利率风险,也没有开发有效的利率风险计量工具、模型和评估工具。面对高度集中且可能大幅波动的存款,该行也没有管理好其负债,SVB有94%的存款超过25万美元,因此无法被FDIC保障范围完全覆盖,一有风吹草动,存款很容易流失。

另一方面,公司加强资产负债表的行为被未投保储户解读为银行陷入困境,社交媒体上关于挤兑的讨论激增,未投保储户迅速采取行动逃离,最终引发银行挤兑。

Barr还表示,此前监管已经发现SVB的问题。临近2021年底,监管机构发现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缺陷,涉及流动性压力测试、应急资金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六项指标。2022年5月,监管机构发现该行董事会监督不力、风险管理薄弱和内部审计不健全。2022年夏季,监管机构下调公司企业治理和内控评级。2022年10月,监管机构会见该行管理层,表达对该行利率风险状况的担忧。2022年11月,监管机构向该行提交利率风险管理的评估结果。SVB出事前的今年2月,美联储工作人员还讨论了SVB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与SVB积极接触。不过他也表示,这些风险是银行业众所周知的风险,他们更加关注监管识别风险的有效性、监管是否有工具减轻威胁,同时还关注为何银行没有及时修复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美联储也在反思,侧重于规模的监管阈值是否适合这种快速增长的银行。此外,他们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技术和新出现的风险来加深对银行业的理解。为此美联储正在分析银行业、客户行为、社交媒体、集中和新颖的商业模式、快速增长、存款挤兑、利率风险和其他因素对于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连串事件的集合

结合各方的表述,可以发现导致SVB风险暴露的原因是一连串的事件。用霍华德马斯克最新备忘录《硅谷银行的后车之戒》的总结,没有人会想到由银行贷款及优质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竟会遭受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导致银行倒闭,但硅谷银行债券投资规模之大、到期期限之长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幅度之猛使其陷入险境,而储户取款速度之快则导致解决方案的出台速度赶不上问题的进展。

里面谈到了美联储加息、债券价格大跌、储户挤兑、自救失败等。如果将上述原因区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内因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决策失败(债券占比过高、期限过长)、风险管理和内控不足。公司在低利率的2020年和2021年购买了大量长久期的利率债和CMBS组合,当时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99%-2.45%。外因包括美联储加息和储户挤兑,从2022年3月至今年3月,美联储连续9次加息,最终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4.75%-5%区间,由此导致债券价格大跌,SVB投资组合出现巨亏。

除了前述的原因外,SVB事件中还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是SVB资产负债端的特殊性。区域性银行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SVB先出现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前几年科技企业资金充裕,几乎不需要贷款,SVB存款越来越多,而且储户以机构客户而非零售客户为主,但没有与之匹配的贷款需求,最终只能选择大半投资于债券组合。几乎没有银行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image.png

其次是银行会计核算问题。SVB的长期债券投资计入持有至到期科目,账面上体现为摊余成本计量。后转为可供出售科目,账面上需要按照逐日盯市价格调整估值,由此导致公司账面出现巨额亏损,并且真正变现起来损失还会更大。

再次是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互联网以前,银行不利消息传播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会完全发酵,但互联网时代,不利信息快速传播,几个小时内就可以造成舆情,而且便利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加大了挤兑爆发的瞬时性。考虑到银行的高杠杆,一旦遭遇巨额挤兑,很难有银行能够全身而退。因此银行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时,信息披露也存在两难。如果及时真实披露,将会引起储户的巨大恐慌。如果不及时真实披露,又将违反监管规定。结果SVB爆出巨亏后还未补充完资本金,就先迎来储户挤兑。

最后是银行监管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业受到了严格的管制,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被不同的组织包括大型机构监管协调委员会(LISCC)、大型外国银行组织(LFBO)、区域银行组织(RBO)、社区银行组织(CBO)监管。此前所有总资产超500亿美元的银行均要受到最严格的监管。但到2018年,该门槛被提高至2500亿美元,由此SVB得以享受更宽松的监管制度,包括更加宽松的资本压力测试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不受流动性覆盖率或净稳定资金比率的约束,不受补充杠杆的约束比率,这都帮助了SVB大幅扩张。


银行业的中美映射

借鉴SVB的教训,我们对国内的上市银行进行简单分析。

从业务经营来看,国内银行普遍同质化竞争,目前还没有哪家银行专注于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也没有哪家银行以机构客户为主。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目前25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中3年资产增速最高的是宁波银行(79.56%),其增速依旧低于SVB;贷款类资产占比普遍百分之五六十,最低的宁波银行也有44%,比SVB的34.76%还高十个百分点;负债占比中,除邮储银行外,其他银行存款/总资产均低于SVB,少数银行如兴业、民生、浦发较为依靠同业负债。国内普遍认为存款的负债稳定性更好,很少有银行抱怨存款太多。

 image.png

关于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我们始终强调,风险管理和期限错配是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不应被过度批评,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管理好风险。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昨天央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SVB风险事件发生以来,利率风险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去年末我国资管市场出现了波动,也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没有大起大落,这为金融机构管控好利率风险也创造了较好的货币环境,下一步人民银行还将确保利率水平合适。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利率风险较为可控,不太可能出现类似SVB的巨额债券投资损失。相比而言,我们可能更加需要关注经济复苏期的不良贷款风险以及息差收窄的冲击。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5.85%,持续保持合理水平。未来监管机构还需要推进高风险机构补充资本,降低杠杆水平。

关于金融监管,此次SVB事件部分原因来自于监管放松。根据最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我国将按照银行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把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或类型,以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这一原则是否妥当,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一定程度上看,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下,中小银行更有动力高息揽储,补充资本难度更大,因此过分的监管放松可能不太利于其发展。SVB事件中,日益上涨的联邦基金利率抬升了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加剧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不过从风险外溢的角度,中小银行风险暴露造成的冲击普遍更加可控。

关于风险应对,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流动大大加快,风险传染具有突发性。最初流动性出现问题时,SVB找到高盛希望通过私下配售的模式快速完成配股避免惊动市场,然而高盛却给出抛售亏损债券,然后再通过发行股票紧急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方案。这一自救策略,却让市场提前开启恐慌性挤兑。SVB事件中,美联储创建了临时贷款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以允许银行获得额外的流动性以满足任何意外的存款人需求。该工具允许银行以面值的安全国债和机构证券为抵押借款最多一年。加上贴现等传统工具,美联储为整个银行体系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因此央行如何尽早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阻止恐慌蔓延,恢复市场信心对于缓解危机至关重要。鉴于部分储户对于存款保险了解较少,及时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也较为重要。

银行在平均状态下能生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所有情况下尤其是最坏的情况下能生存才是最关键的,所以风险管理是永恒的命题。